2025年暑期档,好莱坞大片《超人》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,却在我国的电影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。这部由DC出品、詹姆斯·古恩执导的超级英雄电影,首周全球票房突破5亿美元,烂番茄观众好评度高达93%,但在中国内地却表现平平,豆瓣评分仅5.8分,预测总票房不足3亿人民币。这一现象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讨论。
从市场表现来看,《超人》在我国市场的失利并非偶然。上映首日排片占比高达42%,但上座率仅为18%,远低于同期国产片《酱园弄·悬案》的35%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该片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也远低于预期,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不足2亿,与往年同类型影片动辄10亿+的热度形成鲜明对比。
究其原因,文化差异是首要因素。这版《超人》在剧情设定上大胆创新,将主角塑造成一个"反战主义者",通过阻止国际冲突来展现英雄主义。然而,这种处理方式在中国观众看来显得过于理想化。有观众在豆瓣评论中写道:"超人单凭一己之力就能阻止战争?这种设定太过天真,完全脱离现实。"
影片中的一些情节设定也引发了争议。比如超人被反派"网络暴力"的桥段,虽然意在讽刺当代舆论战,但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国内观众感到不适。一位影评人指出:"用猴子大军当水军的设定太过荒诞,削弱了影片的现实意义。"
从市场环境来看,超级英雄电影在我国已经进入疲软期。数据显示,2024年超英类影片在中国市场的票房占比已从2019年的35%下降至18%。观众对这类影片的审美疲劳日益明显,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影片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超人》的失利并非个案。同期上映的国产大片《酱园弄·悬案》同样表现不佳,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新趋势:观众不再盲目追捧大IP或明星阵容,而是更加注重影片的质量和观赏性。
这一现象给电影从业者带来了重要启示:在全球化的电影市场中,文化适配性至关重要。一部影片要想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都获得成功,必须在保持创作品质的同时,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偏好。
《超人》在我国市场的遇冷,或许预示着全球电影产业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。在这个转折点上,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,将不再是炫目的特效或庞大的IP,而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好故事。